教材連結(含線上教學資訊)
The teaching material links (including online teaching information):

中文:
[1] 方中柔 (2010) 新凱因斯前瞻性模型下釘住名目所得政策的優越性:以利率作為操作目標之探討,經濟研究 46, 217–243。
[2] 王韋能、謝智源、陳智華 (2018) 生產性政府支出與經濟成長關係的再探討: 個人所得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融通政策之比較,經濟論文叢刊 46, 97–124。
[3] 李世榮 (2015) 海耶克景氣與資本結構理論之重建,經濟論文43, 1–44。
[4] 吳俊毅、黃裕烈 (2018) 美國和日本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臺灣經濟衝擊–GVAR模型之分析,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8, 1–39。
[5] 吳若瑋、吳致寧 (2014) 台灣利率法則之估計–即時資料 vs. 修正資料,經濟論文42, 31–78。
[6] 吳家瑋、曹添旺 (2013) 考慮Tobin稅之通貨替代模型-實質匯率動態與匯率穩定,經濟論文41, 559–596。
[7] 吳致寧、黃惠君、汪建南、吳若瑋 (2012) 再探台灣匯率制度,經濟論文叢刊 40, 261–288。
[8] 吳聰敏 (2010) 從貿易與產業發展看荷治時期台灣殖民地經營之績效,經濟論文叢刊 38, 523–559。
[9] 林依伶、楊子霆 (2018) 經濟成長、薪資停滯? 初探台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成長脫鉤之成因,經濟論文46, 263–322。
[10] 林常青、張俊仁、盧姝璇 (2017) 薪資停滯?事實陳述與亞洲跨國比較,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9, 87–125
[11] 林馨怡、王靖筑 (2018) 貿易開放對經濟成長的影響-整合分析之應用,經濟論文46, 555–596。
[12] 周國偉、曹添旺 (2018) 以分量迴歸評估台灣央行的利率反應函數,經濟論文46, 367–428。
[13] 洪小文 (2010) 聚集經濟、消費外部性與經濟成長,經濟論文叢刊 38, 387–412。
[14] 徐則謙 (2014) 國際貿易、借貸市場摩擦與所得分配不平均,經濟論文42, 79–118。
[15] 徐美、陳明郎 (2010) 縮短工時對產業勞動生產力變動之影響–分量迴歸模型之應用,經濟論文叢刊 38, 523–559。
[16] 陳建良 (2014) 臺灣家戶所得不均長期變化趨勢之分解,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4, 1–44。
[17] 陳旭昇 (2019) 台灣匯率貶值政策之探討,經濟論文叢刊,即將?版。
[18] 黃芳玫 (2011) 臺灣人力資本與薪資不均之研究,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2, 1–37。
[19] 曹添旺、曹真睿 (2013) 輸入性通貨膨脹與實質匯率動態,經濟論文叢刊 41, 403–441。
[20] 葉錦徽、程英賓、王景南 (2012) 經驗解構法與台灣經濟成長之預測,經濟論文40, 559–598。
[21] 劉瑞文、許聖民、林幸君、謝德衍、張靜貞、徐世勳 (2018) 政府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支出對我國總體經濟、財政及所得分配影響之動態一般均衡分析,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8, 41–77。
[22] 董安琪、謝餘慶 (2017) 既患不均,可不患寡、不患貧乎? 從財政永續性與世代間不均的角度看臺灣的年金改革,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8, 41–73。
[23] 廖培賢 (2018) 最適即期匯率目標區與物價目標區的決定-即期匯率與股價雙預期經濟變數的考量,經濟論文叢刊 46, 235–295。
[24] 鄭漢亮、毛慶生 (2013) 貨幣政策、全球化與菲利普曲線,經濟論文叢刊 41, 219–250。
[25] 賴美穎、劉宗欣 (2016) 購買力平價、Balassa-Samuelson效果與結構性變動︰臺灣與美國、日本實質匯率的實證,經濟研究 52, 207–251。
英文:
[1] Chu, Hsiao-Lei and Nan-Kuang Chen, 2010, Internationalized Produc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Coordination, Taiwan Economic Review 38, 163–198.
[2] Hwang, Yu-Ning and Pei-Ying Ho, 2012, Optimal Monetary Policy for Taiwan: A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,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40, 447–482.
[3] Liu, Chia-Ying, 2014,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nd Growth: The Role of Revenue Sharing and Bargaining Institutions,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42, 485–525.